前幾天寫了小老頭的語言學習方法, 有提到他學習語言的方式聽老師講跟一般小孩不太一樣:
關於小老頭念語言的方法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他學習語言的方式似乎跟其他小孩子不一樣。 通常小孩子是會先從寫開始辨識字, 之後才開始試著看這字開始學習怎麼拼出音,最後才對唸書有興趣。 從一開始學英文開始,小老頭就是反著進行, 是先認得字母的形狀, 然後學會phonic之後就開始自己邊看書邊學著念字, 對於寫字的興趣反而是到都對字比較熟悉之後才會開始試。 日文的ひらがな跟カタカナ,還有中文的羅馬拼音/注音符號都是照著這個方式學的。 所以看書的時候可以自己念(知不知道意思是另外一回事),念熟了之後就似乎懂了 XD 。他的日文也是這樣學的, 雖然家裡都沒有在講日文, 他有時候會自己冒出一些日文片語, 都不知道是從哪學的。
寫完之後想到好像沒有仔細研究過一般小孩是怎麼學習語言的, 在網上找找就剛好就看到這篇文章:
How Do Kids Learn to Read? What the Science Says (Education Week, 2019)
文章很長也引用很多文獻,所以很快的總結內容:
這篇文章在整合小孩子是如何在一開始如何認知所謂的“字” 到有閱讀能力
研究指出閱讀能力就是等於解讀代碼能力;小孩子一般並不能用自然吸收 或是猜測的方式的學會閱讀
目前最有效率的教學方法就是使用系統性的聲學(systemic phonics)
小孩學習講話跟閱讀的方式不一樣,不同的語言也會有不同的方式。 譬如英文是 alphabetic language (字母語言),小孩子需要把寫出來的字跟自己發音出的字做連結。 而中文是logographic language (圖形文字)加上 tonal spoken language(音調語言),小孩子基本上沒有辦法光看漢字就能分辨出正確的念法。
寫字跟發音的連結對小孩子來講並不是自然的學習方式, 但是統計上來講大約有1%到7%的小孩子可以自己做出連結。 其他人還是需要一些教學方式去輔助學習。
認字跟有閱讀理解能力不一樣, 會有一些小孩是有很高的認字能力但是在閱讀理解能力上不足 (Hyperlexia)
文章裡面有更多關於systemic phonic的學習方式跟研究,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看看
回到小老頭的語言學習方式, 第一個可能要先解釋一下我們家裡的語言使用狀態。 我的中文(北京語)英文接近母語程度,日文堪用。 太太中文(北京語+粵語)英文接近母語程度,日文堪用。 我跟太太溝通主要是用中文(不過會摻一些英文/日文用詞),跟小老頭從小開始我是用英文跟他溝通(其實回想起來也不知道為什麼, 就很自然的開始講。 可能是英文在我心裏的母語排行已經高於中文了),太太在小老頭小時候用粵語溝通,不過就慢慢轉成英文。 然後在他還沒滿一歲的時候就開始用小孩子手語試這跟他溝通 (小孩子的理解力一般來講是會快於說話的能力, 所以我們覺得在他會講話之前跟他能有溝通能力的話會比較有效率)。 現在小老頭的學校是以英文為主, 日文為副。同時也有很多接觸其他語言的機會(兩位導師其中一位的母語是西班牙文。 同學也有不少法德西葡語系的學生)。
所以基本上小老頭小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學習中文(北京話)的機會。 我們其實一開始也沒有有需要強調。 一來是父母都已經用自己習慣的語言跟他溝通,二來是以我自己的語言學習經驗也知道學習語言是要長期抗戰,成功的要素在於自我的興趣和有沒有給予適合的環境,跟什麼時候開始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所以從小開始對於學習語言的方向就是讓小老頭讓知道不同的人會講不同的語言,讓小老頭能對語言保持開放的態度,除了英文之外沒有什麼特別要求。這個做法當時讓我們受到不少長輩的壓力 XDDD。
不過在小老頭還小時候就發現他的聯想/連結能力就不錯,很快就把聲音跟符號做連結。 在沒進幼稚園的時候,自己已經能分辨出英文大小寫字母,唸書給他聽的時候也可以分辨一些ひらがな跟簡單的英文單詞 (所謂分辨是如果我念一個詞的時候, 他能夠指出那個單字)。 還有一個我印象蠻深刻的是小老頭可以在大概兩歲的時候可以分辨出沒有長得很像的大猩猩填充娃娃,雖然他只看過大猩猩的照片(心想他 machine learning 需要的 dataset 也太少 XDD)
開始上學之後, 我們主要使用的語言就慢慢變成英文, 但是因為整個居住環境都是日文, 我們在家之外也有不少使用日文的機會。 還有就是小老頭對電車有很大的興趣, 尤其是路線跟站名。 所以我們就買了一些電車相關的書跟路線圖在家裡讓他自己去研究, 慢慢的他自己也就學會如何讀ひらがな/カタカナ跟漢字,自己也歸納出一些漢字的拼音法。譬如看多了目黑(めぐろ) 跟 目白 (めじろ) 他就會自己知道目應該是念(め)。 在學校老師也會偶爾用日文跟他對話。在這個時間點中文(北京話)的能力應該還是趨於零。
差不多這個時候學校開始教英文的phonics。跟同齡的同學比起來, 他對於英文詞句的理解度已經比較高一點了。 也是這個時候跟老師談才知道一般小孩子學phonics的時候通常是會跟寫字一起配合去加深字跟音的連結, 不過小老頭可以用看的方式就可以做連結。 我也是在這個時候確信小老頭的符號連結/辨識力不錯 (同樣的能力也有在數理方面出現)。
小老頭對中文開始有興趣應該是中/大班的時候。 那時候回去幾次台灣,跟朋友都是用中文對話,他就開始想要知道我們在講什麼, 之後也知道日文的漢字跟中文字有關聯就更有興趣。 我們一開始買了一些單字卡跟有羅馬拼音/注音符號的教科書, 然後就先教他辨識羅馬拼音跟注音符號,讓他有簡單的自己閱讀能力。最近就以獎勵的方式(念一頁書/做一次認字測驗給零用錢)鼓勵他念。
現在小老頭的英文讀寫能力應該是高於標準,日文跟中文有基本的閱讀跟對話能力(粵語還聽得懂一些但是最近沒什麼練習的機會)。接下來對英文是沒有太多的煩惱, 因為他已經有自己讀書的習慣。 日文就交給學校, 然後中文是希望有機會可以讓他去試試看中文學校,但是目前小老頭還是只對跟我認字/唸書有興趣 XD
總結就是小老頭應該是文章裏提到,1%到7%可以自己歸納出閱讀能力的小孩。 不過確實在學校教了phonics之後, 英文閱讀能力進步的速度有明顯變快, 如果看到不知道的字, 已經會自己試著發音。 日文因為有ひらがな/カタカナ的基礎能力, 基本上也都念的出來, 也很自然的跟漢字做連結。 中文的拼音/注音還沒有很熟悉, 還有音調也還沒有完全抓住, 不過是有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