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每個人找到他有興趣的東西, 然後有興趣就會自己產生動力去做。 A disinterested obsession with something.
蠻多文章都在對於小孩子學東西要堅持/不能放棄,不該讓小孩子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等等提出一些原因/理由, 但是我覺得這些說法其實有些倒因為果。
嘗試/放棄 (或是所謂的喜新厭舊)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 只是每個人在探索新東西的副作用而已。不該因噎廢食。
重點應該是要讓小孩子知道 :
1. 他的學習資源有多少
2. 嘗試/放棄 (喜新厭舊) 的後果是什麼,然後要讓小孩子有承擔後果的練習
這樣才可以讓小孩子能夠有自己思考跟計劃的空間,然後長期來看也能增加他們選擇的能力。
上面這個是我在三年前小老頭正在迷桌遊的時候對於教育的感想。 那一次是回台灣的時候在百貨公司看到一個桌遊展,本來只想打發一點時間讓他試玩一些遊戲,結果就一試成主顧,開始對桌遊有很大的興趣。 之後在台灣的時間也有帶他去桌遊店玩,試了很多不同的遊戲, 也是在那個時候發現他的數理能力不錯,能夠了解相對比較複雜的規則。
一年前小老頭因為同學的介紹開始下西洋棋之後自己開始有興趣學習。一開始我也就跟著從基本開始學, 不到3個月他跟我下棋就是贏多輸少,也自己開始研究棋譜。半年之後開始參加第一次比賽,9個月參加第一次正式日本全國兒童比賽就得了8歲組的第二名。現在一年半之後,他還是持續著每週一節團體課,一節1對1課,一個線上比賽,還有自己一個小時的網路練習時間(沒有包括偶爾跟我下棋的時間)。 除此之外, 平均每一個月他也會參加一次實體的比賽,這些完全都是以他自己的意志去決定, 父親只負責付清。
西洋棋是一個比較極端一點的例子, 不過對於他的其他課餘活動也是以一樣的方式讓他學習。 有些他會持續, 有些他不會持續, 但是在我們同意的範圍內他都會做完。 學校方面也因為是蒙特梭利式的教學, 在學科上他也有相等的自由度可以去選擇。
到現在我還是儘量去做我相信的理念, 給予小孩子自主能力和時間去探索自己。
目前我們的經驗是你真的可以明顯分別出他的喜好。 有一些是試了幾次就不想做了, 有些是會做但是上課就不會主動去做, 有些是不用提醒他也會一直去做。
這些如果純粹是讓小孩子嘗試的話, 就不太會特別出誘因, 甚至如果第二類佔了太多時間的話, 會主動要小孩去篩選他真的想做的。
不過有一些活動是父母有意識希望他可以持續的(譬如希望他要學會游泳), 這樣就會提供一些誘因讓他可以學到一定的能力。
不持續的部分如果是覺得不錯的會真的就就讓他放棄嗎?還是會尋找其他誘因讓他可以持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