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小老頭的個性和行爲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依舊在同一個學校體制裡當著個每天沒有功課沒有考試的快樂小孩。 在這幾年我們也有開始讓他嘗試更多樣式的課外活動, 從籃球游泳到鋼琴打鼓,他都不排斥,我們也從這些活動更了解他的興趣跟擅長。 其中明顯感到熱量不同的活動就是西洋棋。
從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就注意到小老頭喜歡玩桌遊,也觀察到他對遊戲規則跟邏輯的理解很快,不過西洋棋是完全在預想之外。 在小學二年級夏令營的時候, 從同學學會規則之後就瘋狂愛上下棋, 我也跟著他從頭開始學, 每天都被逼著要跟他下棋。 結果開始1個半月就輸給他,半年就看不到他的車尾。 讓我開始覺得他是否有些天份,也開始研究日本的西洋棋風氣。
日本的棋類運動裡,參加人數最多的是將棋(約500萬),再來是圍棋(約130萬),西洋棋則是只有約2萬人, 在世界國家棋力排名裏,也是中下層。 雖然社會的整體風氣沒有那麽普遍,好處是競爭不是那麽激烈,讓小老頭有許多自己探索的空間。他連續兩個參加日本的全國年齡別比賽都獲得第二名,去年也有機會參加了一些東亞區的比賽,看到了跟其他國家同齡小孩的棋力有相差多大。(就是被打到趴)
從西洋棋經驗看到他的學習
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
西洋棋是一個規則簡單,但是策略極爲複雜的遊戲。 要下一場完美的比賽就算是世界冠軍也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小老頭一開始下棋面對的就是自己不斷的錯誤和失敗,和如何從這個經驗成長。 有韌性的選手, 對於勝負會有一定的執著, 但是如果失敗之後也可以即使回復心情準備下一場比賽,甚至在比賽中的錯誤也可以保持冷靜在後端逆轉。
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由於這幾年網路西洋棋的盛行,容易就可以上網找到對手練習比賽。 賽制也有許多的變化,尤其在比賽的時間限制上(例如一個選手有45分,15分,5分的時間下棋), 所以已經不是以前一場棋一定要下兩三個小時的概念。 在不同的時間限制下, 下棋也會有不同的策略,譬如與其要一步步小心翼翼的下棋, 也可以逼使對方用盡時間而輸。
如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在學習西洋棋時通常都會有不少的學習停滯期,通常是比賽的成績或是積分沒有進步,也會影響到小孩自己的動機。除非是他們内心喜愛下棋,要用外在誘因持續練習是蠻困難的。 所以父母也無法介入太多(以理解度來講我們也早以不如他了)。另外在比賽中發生的任何情況,父母也無法直接反應,需要由選手自己和仲裁員去溝通。這也會是一種學習。
我對小老頭的觀察
由於他從小的數理和邏輯能力就比同年級的高, 所以看他對下棋有興趣,還維持了2年多的熱度是不會太訝異。 他對比賽的勝負心不是很重,而是對與遊戲本身的挑戰很有興趣。 好的地方是他在比賽比較能有穩定的表現。 輸了之後也可以很快調整情緒準備下一場比賽。相對的在單場比賽中的集中力就沒有那麽高, 比較沒有耐心分析局面。
題外話,有一部分也是因爲下棋的成績,讓我好奇小老頭的頭腦運作, 所以讓他去測試WISC(一般所謂的智力測驗)。結論是他在吸收跟處理視覺資訊方面的確優於一般人,這也讓我對他從小到大學習的特性有了科學性的解釋。
對於教育的反思
由於小老頭一直在蒙特梭利教育體系裏已經九年,對於以興趣做自主性學習是很習慣的,反觀在蒙特梭利教育裏並沒有强調同儕競爭,在這方面我覺得讓他有機會在西洋棋中學習是蠻不錯的。
再廣義一點來看,我覺得現在傳統教育不足的地方在與如何從失敗中學習。而這個是可以在類似西洋棋這種競爭性的活動中學到的。在傳統學校裏,注重的是最後的成績,與其面對失敗,比較傾向於避險,也因此少了在錯誤經驗中學習或是如何處理失敗的情緒的機會。
接下來的世界變化的趨勢會越來越快,如果只想著避險而沒有心裏準備去面對失敗的話,能走的路可能會越走越窄。隨著年紀增長,從失敗中學習的成本也會變高。所以如果父母能為小孩子從小建立一個能在失敗中學習的環境,應該能讓小孩子更能為未來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