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動支付雜記: P2P 支付實驗與經驗分享
這個月做了小小的P2P支付測驗。 我定期有在東京目黑站辦一些類似casual meetup的聚會。 參加者大多數是在東京工作,台灣背景的專業人士。職業來講還蠻多樣化, 不過大多數是偏向白領,工作經驗3年以上的。
這個月做了小小的P2P支付測驗。 我定期有在東京目黑站辦一些類似casual meetup的聚會。 參加者大多數是在東京工作,台灣背景的專業人士。職業來講還蠻多樣化, 不過大多數是偏向白領,工作經驗3年以上的。
每次大概都會有30幾個人左右, 所以餐廳/居酒屋裝不太下, 如果要點餐的話以經驗而言一般的2小時package也不太夠。 所以最近都是直接租一個場地, 再準備一點餐點/飲料。參加者就分擔費用。
除了當場的付現金之外, 我事前提供了3種P2P的繳費方式: Kyash, Paypay, Line Pay。 如果用這些服務的話沒有提供額外的折扣, 純粹是想看目前在用/會花力氣安裝的人會有幾個。
簡單的統計就是大約30幾個人裡, 6個人裡用Line Pay, 1個人用Kyash, 0人用Paypay (*)
Line Pay : 我不是Line的重度使用者, 也因為電信公司的限制沒有辦法直接透過網路直接加其他人 。 所以我需要先把自己的帳號先轉換成QR code,上傳到聚會的網址。 其他人則需要先加我, 再跑Line Pay的流程把錢傳給我。 以手續的複雜度其實應該是Line Pay最高。 但是最後還是有接近5分之一的人用了Line Pay (還有一兩個人是當場想要用Line傳給我,但是嫌麻煩就直接付現金)。 我覺得是有幾個原因:
App下載門檻低
品牌認知度高
換句話說, 就是大家多多少少都在用Line了,不需要特別為了P2P的功能下載一個沒聽過的App或是學習如何使用。 所以就算是UI/UX沒有特別優化 (我還是要說Line Pay相關的flow很複雜。 想要找付費歷史有很多地方, 但是要做收費歷史卻只有在一個埋在好幾層的menu裡才找的到),還是有很多人會用
Kyash: 我個人很推的服務, 但是最後只有一個人用 (也是支付服務相關產業的朋友)。 整體來講的UI/UX我還是最喜歡。 在做P2P付費連接的時候只有Kyash可以產生出一個有設定金額的QR code。 讓要付費的人少了一個步驟。 不過他們的marketing presence很低 (通常講到新的cashless service都不會提到他們)還是覺得有點可惜。
Paypay: 品牌認知度絕對比Kyash高不過意外的沒有人用,雖然朋友裡面是有些人有在用Paypay的 (會後我有用Paypay匯一些相關費用給朋友), 我的假設是到現在為止在用Paypay的人還是在消耗之前拿到的bonus, 然後這些bonus是不能用在P2P上面的 (政府法規的關係?)。還有P2P的功能也是不久之前才更新的, 所以知道的人還不多。
結論就是最少在P2P功能應用上Line Pay的優勢很大。 UI/UX有本錢慢慢調沒在怕 XD
還有一個小小的題外話: 五月很認真用Kyash付費的結果就是還沒月底就到了使用上限,到6月開始之前沒有辦法再用了。 剛好Line Pay 進了不少錢, 就開始用Line Pay的QP/JCB實體卡交互使用, 其實蠻好用的 (能用Line QR code的店家還是很少)。 不過還是貪著Kyash可以直接連接信用卡付費的功能,繼續把它放在第一使用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