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小老頭升上4年級,是高年級班的第一年。 跟他一樣是從幼幼班開始待超過7年的同學也沒剩幾個了。 一是因為學校本來有長待日本計畫的家庭就不多,二是決定要讓小孩早點銜接傳統教育(日式或是國際學校)的也通常在低年級班的時候就會轉學。 還有就是看到了非傳統教育的極限。
極限的意思是父母對於“只需要小孩子能快樂學習“這個概念的極限到了。
隨著小孩子長大, 父母會更了解小孩子的資質在哪裡,也知道給予小孩子自由的執行面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想要用自己的經驗論去幫小孩子做決定,讓小孩跟自己安心是很自然的事。
要父母控制自己的焦慮,很難。
在小老頭剛進學校的時候, 我也開始隨性紀錄了一些教育的感想, 大部分都在Facebook Note裏。 前一陣子把找得到的全部搬來了substack:
小老頭的誤學教育 / Miseducation of Little Old Guy
整理了一下也剛好讓自己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一開始寫小老頭教育方針的時候有提到:
我覺得成功的教育歸納出了三個要素:
同理心 (Empathy):如何從別人的立場去了解一件事情
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如何用邏輯去分析/質疑一件事情
美感 (Aesthetic): 如何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去評價一件事情
同理心: 有基本同理能力, 但不是一個表達豐富的小孩。從小到大每個老師的觀察都是他是一個不太會把情緒外放的小孩。 在家裡也已經很久沒有情緒爆發無法控制的時候了。 但是這跟他能不能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沒有關係。 因為每個老師也都是說他是個可以避開爭執(avoid drama)的小孩,當他看到同學吵架的時候都會默默避開。所以也可以說他是個先觀察,後行動的小孩。
批判性思維: 對於邏輯/分析/歸納能力來講他是比較優於同齡小孩。 對於許多資訊都很敏感,吸收的速度也很快。而且也不光是背誦,也能夠自己整理做出許多應用。 拿手的數學跟西洋棋都是相關的例子。
美感:我的感覺是小老頭有開始在建立自己的主觀意識。 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越來越明顯。對於線條/幾何圖形比較有興趣,但是色彩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會偶爾喜歡塗鴉, 但是幾乎都是單色的漫畫。音樂喜歡打鼓多於鋼琴。
除了教育方針之外, 這幾年我也把教育成果當作是一個條件最佳化的問題,試著用方程式的方法來呈現
教育成果 = 小孩子的資質 * f(時間,空間,資源)
小孩子的資質是對於教育成果最重要的變數。如果能幫助小孩找到他自己天賦因材施教,許多的成果都能夠事半功倍。
最佳化的條件我歸納成3個:
時間: 小孩一天能夠利用的時間, 還有任何外在的時間限制(譬如測驗時期/年齡限制等)
空間: 小孩自我探索的空間(現實面和內心面)
資源: 獲得成效所需要的資源(人力/經濟力等)
這三個條件都是有限資源,會互相牽制,也沒有辦法全部最大化。 小孩子一開始也不能有所有的自主權, 會需要父母先引導,之後在將自主權交給小孩。
我目前對小老頭教育的大方向就是培養他有 “自我修正的能力跟空間”, 然後用時間跟資源去換取空間的最大化。 為什麼選擇了蒙特梭利學校也是根據這個大方向決定的。不過其實小老頭是個不排斥遵守規則的小孩。 所以現在看起來去傳統學校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也是要開始考慮如何銜接他的高中還有之後的學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