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拚教養書摘學習到的教育反思
最近在FB讀到「竹軒的親子理財筆記」整理的《拚教養》書摘, 覺得蠻有趣的。 本來想找書來看看, 不過發現他幾乎把全書內容都整理出來了, 就決定用AI幫忙整理總結。
他眼中的《拚教養》
竹軒提到他是個人投資者,後來因為生小孩轉型成為全職奶爸。在他的訪問裡有提到他自認是台灣教育體制下的淘汰者,但透過投資取得經濟上的自主,也因此在成為父親後,開始對教育體制產生濃厚興趣
從他的書摘裡去解讀《拚教養》的話, 我覺得書應該是嘗試以社會學的研究方式,把台灣教育從中產階級到勞工階級做系統性的解讀。 書中將學校類型分為四類:
資源最豐富、文化資本最高的私立菁英或國際學校
中產階級聚集、強調參與與多元學習的『天龍國小』型公立學校
採另類教育哲學的體制外學校
服從為核心價值、資源與選擇最有限的『河岸國小』型學校。
在這個脈絡下,我讀完他的書摘之後有些想法。
疑問一:階級流動真的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嗎?
在書摘中,「階級」是一個反覆出現的概念,很多父母投注巨額金錢與時間,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階級流動」。想讓孩子能有更好生活品質的動機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社會的獎勵系統本身已經出現錯置(例如,某些高收入職業犧牲了生活品質、親子關係),生活品質的價值觀也從「垂直競爭」轉向「橫向分化」的時候, 教育是否還應該是階級跳板的工具?
我覺得階級跳躍應該是「可能的副產品」,而不該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教育如果只是為了階級流動,那麼它最終只會複製焦慮,而無法幫助孩子真正活出最好的自己。
疑問二:孩子的主體性在哪裡?
《拚教養》的分析大量聚焦在家長的選擇與焦慮,很少提及孩子本身的差異性與主體性。不論是中產階級推崇的正向教養、才藝安排,還是勞工階級堅持的服從與補習,焦點幾乎都在「父母怎麼安排孩子的人生」。
但我認為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孩子能不能逐漸學會「自己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當然,孩子年幼時需要結構與引導,但這引導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他建立出「主體意識」與「選擇能力」。
如果我們不在意孩子真正是誰,只在意他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那麼教育也只是延續焦慮的一部分。
疑問三:重新審查自己教育方程式中的「時間、空間、資源」變數
我提出過一個教育成果的方程式:
書摘中對孩子的個體資質著墨不多,但我認為,資質其實是教育的基礎。孩子、家長、甚至專業者,都應該參與對孩子資質的理解過程,並根據這個理解去安排時間、空間與資源的可控變數。
還有我發現不論階層,時間這個變數似乎在各階層都是相對稀缺。家長會偏向犧牲其他變數,把資源資源當作最優先的調整。 但這真的是對孩子最有利的選項嗎?還是這只是最能體感的變化?
總結:在理解父母的矛盾中,守住孩子的自主性
從竹軒的筆記,我看見許多父母在教育過程中的誠實焦慮,也更理解了台灣教育的階級張力與制度困境。
回到個人的經驗, 我們從小就讓小孩進了體制外的國際學校,但是和書裡的家長比起來,我對於重新回到體制的可能性沒有那麼大的排斥。 我現在的環境也讓我能夠放下那些對於「階層比較」與「選擇正確」的焦慮。
但是我依舊要提醒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階級跳躍,也不是為了安撫家長的焦慮,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成為他能成為最好的那個人。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勢必要和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社會期待保持距離,同時更尊重孩子的主體性。這條路充滿了自我懷疑,但是需要相信孩子會走出自己的路。
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機會能重新對教育、對成功、對人生的理解做出新的解構。這場學習,不只屬於孩子,也屬於我們。